粤机机质协微信公众号

广东省省级企业技术中心信息管理系统

中国质量的过去、现在和将来

  今天谈的第一个话题是新时代的质量管理应怎样做?

   新时代是指“十二五”开始、《质量发展纲要》发布以后的二十年。对新时代的质量管理我认为应该有以下三个新的认识或观点:

   关于质量和名牌。质量和名牌大家已经谈得很多了,《论文集》里面也有专门谈名牌建设的。新时代的质量和名牌已经联系起来了,考虑质量要联系名牌谈质量和质量管理。大家知道,名牌的基础就是质量,没有质量、没有好的质量就不会有名牌了。这里讲三件事:第一,质量是客观存在的,但需要人去主观认知的。因此,质量有个实物质量和印象质量之分。而这两者并非总是一致。如大家都带了数码像机,我敢说,全是日本货。日本货的特点是印象质量大大好于实物质量,不论是它的电子产品,还是机电产品都一样。日本货的实物质量是不错的,但它的印象质量比它的实物质量还好。而中国货恰恰相反,是实物质量好于印象质量,特别是在国际市场,日本货的印象质量比中国货的印象质量不知要高出多少倍。这是我的看法,不知大家是否赞成。第二,质量和名牌牵扯消费者行为的问题。名牌的印象质量是怎么形成的呢?首先是实物质量要好,一传十,十传百,消费者的宣传就形成了印象质量。另外,消费者行为还有一个奇怪的地方,如果消费者对质量没有判断能力,消费也没有能力的话,那么他对名牌就不会有正确认识和对待了。特别是在高端奢侈品方面,如果消费者不考虑自己的身份及年龄,就会闹出很多笑话,可以招致消费庸俗化。有个统计,国际高端奢侈品的最大销售对象是是中国的消费者。如果消费者一味追求名牌,而能力又不够,就会采购假名牌,这就称为“奢痴”了。第三,名牌固然要有质量做基础,但光有质量是成不了名牌的,这里涉及名牌经营的问题。

   名牌经营一是政府推动。我们知道,名牌在国外、国际上一般是常年的市场形成的,政府并不参与。但在新时期的中国,没有政府推动还是不大容易的。举一个例子,三四年前在纽约的时代广场,我们曾经做了一个30秒的广告,通过产品宣传中国的形象。当时由于时间太短,没有引起美国民众很大的注意,也没有引起多大的效果。这个就是典型的政府推动的例子。二是企业自觉。因为创名牌是需要时间的,急功近利是出不来名牌的,要有耐心。以上谈的就是质量和名牌的关系。

   二是关于质量、名牌与企业文化。关于企业文化下面罗国英教授有更详细的讲解,我就不多说了。创名牌光有质量还不行,还要有诚信。因为名牌也包括服务,没有诚信是办不到的。对企业而言,诚信、认真和感恩是企业文化的真谛,是不可缺少的。还有社会责任,现在已经有了国际标准,ISO26000“社会责任指南”,上海质协和上海经团联特别编辑了一个“社会责任指南”的问答来介绍ISO26000。社会责任成为企业文化讨论中不可缺少的要素。我认为,企业的社会责任简单地讲就是三条,一是依法纳税,不偷税漏税。二是认真做好产品,就是落实企业的社会责任。三是公益事业。企业的人、财、物总是取之于社会,又回到社会中去,所以公益事业要大力提倡。在这一点上,我们中国的企业和企业家远远不如美国的企业和企业家。就举比尔盖茨为例子,几百亿美元的身价,年纪轻轻、四十多岁就立下遗嘱,遗产不留给子孙,全部捐给出去,给公益事业。中国企业家能有几个带头这样干的,到现在我还不知道哪一位?有一位知名的,但好像没有留下遗嘱。

   三是关于标准化与创新。这次的《论文集》没有特别提标准化与创新,但许多文章都涉及到了标准化与创新。什么是标准化,与创新有什么关系?标准化一般涉及三个方面的内容,一是技术、管理的标准。比如国际标准化组织(ISO)和我们国家的标准,当然首先是技术标准。进入20世纪70年代,管理标准相继出台,管理标准逐渐比技术标准更有名,如ISO9000的系列标准。二是工艺规范。三是操作规程。谈到标准化一般包括这三个方面内容。我们不能只考虑国际标准和国家标准,制造现场使用的工艺规范、操作规程等也是非常重要的。许多企业ISO9000进行专家认证,而工艺规范却不进行专家认证,操作规程更是不大尽心。但是,我也知道好的企业是很重视工艺规范、操作规程,这里就不细说了。

标准化与创新有什么关系呢?有一个说法,自从泰勒(Frederick Taylor, 1856-1915)把标准和标准化工作重视起来后,感觉标准化与创新是不是有些矛盾呢?要求大家都一样干了,还要不要创新,特别是我们还有“枪打出头鸟”的习惯就更糟糕了,所以我们必须正确看待:标准化与创新不是矛盾的:因为标准化的三个方面内容,如技术标准、工艺规范、操作规程等起源就是创新的成果,也需要通过创新持续改进。两者不是矛盾的,创新的成果如标准、规范、规程等要靠标准化加以落实,标准化的提升要靠创新得以实现。操作规程和工艺规范不可能是一成不变的,随着工具(如机床)的能力、性能、精度和自动化程度的提高,日常的维护保养等工艺规范和操作规程也要相应提高,这是不言而喻的。但标准化本身不是万能的,一定要附之于创新才能起作用。以上是新时代质量管理要考虑的三个问题。

   第二是新时代质量管理的目标?

   今年2月国务院发布了《质量发展纲要(2011-2020)》。温家宝总理在国务院常务会议上讨论《质量发展纲要》时的讲话中,开头里有一句话非常重要:质量的发展滞后于经济发展。我听了以后很有感触。我们经济已经发展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了,GDP已经超过日本,据说再过30年就要超过美国了。但是质量呢,我们没有自信说世界第二大质量体吧!甚至远远不至如此吧!如何扭转这一局面呢,要靠在左各位和专家的共同努力了。

《质量发展纲要》提出了一个很响亮的口号和目标,就是建设“质量强国”!要由大变强。我们现在已经是质量大国了,去年出口商品一万五千亿美元,今年接近两万亿,“十二五”末预测要到两万五。但出口商品特别是机电产品,我们还没有进入高端领域,勉强也就到中端。当然这是一般而言,特殊也有好的,如航天就到了高端。所以,“质量强国”先要清楚什么是强,强什么地方才叫强,总要先把目标看清楚,否则工作起来就无着落,就会无的放矢。

“质量强国”的第一要有国际名牌的产品,第二要有生产、销售国际名牌产品的企业。这次到上海来,有同志告诉我,上海就有这样的企业,如我们要参观的马总的企业(上海日用-友捷)等就是其中一个。第三,更重要的,要有人才。没有创新的人才,就不会有生产、销售国际名牌产品的企业。因为有什么人就有什么产品,有什么产品就有什么企业。人是一切的基础,人不行什么都不行。此外,培养名牌还要有环境因素,我们的经济体制,市场机制,法律法规,企业文化,员工素质,尤其是企业家精神等。这些要素构成的环境既能与国际接轨,又能符合中国社会主义特色的国情。我们这批质量工作者必须努力,把自己锻炼成能为建设“质量强国”做贡献的人才。

   第三是新时代的质量管理有什么特征?

   温家宝总理今年年初在“政府工作报告”里说过这么一句话:2012年是最困难的一年,也是最有希望的一年。我想,他的这句话是不是也适用于“质量发展纲要”。困难在于国内存在一个转型升级的问题。转型升级提了3年了,成果不显著。国际上因为我们要和平崛起,所以被人重重围堵,南海还在僵持着呢,东南西北都在想法围堵我们,不让你崛起,你的崛起对他们没好处。其实是他们的眼光短浅,中国的崛起对他们是有好处的。说最有希望,在于我们经历了改革开放的30年积累了不少的物质财富,美元储备已超过3万多亿,是全世界最高的;经过过去三十多年国内和国际的风风雨雨的锻炼,我们在精神上强大了很多,对国家的前途充满了自信(当然自信不能过头)。以机械工业为例,刚才沈部长举了马总(宝发)的工厂的例子,新厂方、新设备、新工艺、新操作,这也是多年积累下的财富,财富转变为设备等。从马总一个厂子可以看出全国很多厂也大致如此,李(俊杰)厂长的工厂也是如此,都具备了一定的物质基础。物质上富裕了,有钱了,在精神上就容易“财大气粗”:“气粗”了别人不敢惹你,太“气粗”了别人也会讨厌你。无论如何,物质和精神上的强大可以让我们有能力克服一些困难。

   最后,我想说新时代的新的质量管理应该体现在三方面:一是技术的质量管理。我常说管理离不开技术,没有技术搞不好管理,没有管理也搞不好技术。质量管理老谈9000不行,老谈卓越绩效也不行,还要有技术,不懂技术质量管理高不好。最近质检总局由于起草《质量发展纲要》,与我们谈战略较多,因此我们的很多质量专家都去考虑战略了。战略容易说,说对说错谁也不大清楚,一提战略是几十年后的事了,谁能晓得那么以后的事。尽管如此,也总得有个战略,但只说战略不行,一定是战略和战术的结合,没有战术的战略是没有用途的。打仗也是如此,光谈战略,没有飞机、军舰、大炮是不行的。我们的质量管理,还没有很好的战术呢,就老去考虑战略,是不行的。二是要法治的质量管理。假冒伪劣的存在就是因为法治不够,法治精神还不够普及,法律(如产品质量法)没有及时修订,处罚的力度也不够。美国的食品药品管理局五年前开始在北京、上海设立办事处。在一次国际会议上,我碰见几个美国人,关于食品药品的假冒伪劣,他们明说:你们管不好我们来管。特别是食品药品大量出口美国,维他命的原料全是中国去的,阿斯匹林的原料全是中国去的,你们的制造如果搞不好GMP,那怎么能行!这话我听了很难受,所以一定要法治。三是和谐的质量管理。刚才,刚才沈部长提到人机工程要改为人本工程,我认为改的好。我们质量管理就应该是以人为本的质量管理。从质量管理史上看都是物管人,现在掉过来,是人管物,人的自觉是最重要的。过去我们老提倡质量意识和质量文化,而且是一把手的质量意识,出发点就是人本主义。和谐的质量管理需要大家的共同努力了。




作者系中国工程院院士 刘源张